新綠悄然發枝頭 潤物無聲細雨時
源于清朝、興在商都,內蒙古文藝界的一個獨特曲藝——
探究門樓調的“前世今生”
特約記者 郭成 通訊員 安成輝 王潤忠
二人臺《秀姑勸夫》劇照
竹板打,響連聲,我給大家說一說:涼城有個岱海灘,興和有座蘇木山,九龍灣在卓資,黃花溝在中旗,想看火山到后旗,集寧還有老虎山;豐鎮市的月餅,卓資山的熏雞,四子王旗的羊肉香萬里,化德縣的棉褲、棉祅、棉內衣,全國各地有名氣,商都縣的網紅直播售貨真紅火,個個掙得流了油……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的一次惠民演出中,應觀眾要求,內蒙古韓老五傳統文化藝術團團長、門樓調傳承人韓萬兵即興道白了一段。
門樓調的傳承
門樓調,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是一種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曲調,據傳由清朝年間乞討人張二牛和李山川創立,他們在乞討中廣泛汲取晉冀蒙民間小調,經過反復演練嘗試,逐漸形成了這種曲調。最初,他們用兩塊石片打擊成音節作為伴奏樂器,后來發展成竹板兒,竹板大的叫蓮花落,竹板小的叫五穗子,蓮花落由兩塊大竹板系在一起組成,五穗子由五塊小竹片串在一起組成。
內蒙古韓老五傳統文化藝術團團長、門樓調傳承人韓萬兵
門樓調,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內容以懲惡揚善、吉祥納福為主,接地氣、流傳廣、受眾多,節奏明快、聲音響亮、悅耳動聽,用忠孝仁義禮智信中華傳統價值觀評判是非曲直,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現年93歲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十八頃鎮梁家村村民郭有山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二人臺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烏蘭察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樓調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培養了20多名門樓調傳承人。
二人臺《秀姑勸夫》劇照
盛世扇舞
門樓調,經歷了討吃調、江湖調、自由調三個名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更名為現在這個名稱,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具有廣泛而深厚的藝術土壤,說唱獨特、通俗易懂、關注民生,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商都縣的20多個民間藝術團傳承這個曲調,相比其他地方,商都縣是名副其實的門樓調之鄉。
門樓調的發展
進入新時代,門樓調與民眾同脈、與時代同步,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開出了一朵又一朵絢麗之花。草根藝人韓萬兵的門樓調代表作《表家庭》《莊戶人》弘揚家庭美德、鞭撻歪風邪氣,謳歌黨的好政策,助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他將門樓調融入東路二人臺,以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方式,將基層群眾的現實生活狀況和急難愁盼問題藝術性地表達出來,努力實現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的文藝目標,他帶領的團隊成為當地一支紅色文藝輕騎兵。
激情演唱
1981年7月,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文聯、內蒙古藝協組成調研團,來到商都縣十八頃鎮梁家村,邀請了商都縣的游占奎、郭有山、張丙芝、張大成等20多位門樓調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表演和錄制,標志著門樓調在內蒙古文藝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伴奏樂隊
多年來,內蒙古韓老五傳統文化藝術團始終堅持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基層、服務基層,推陳出新、激濁揚清,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歌頌真善美、針砭假丑惡,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寓法治宣傳于文藝中,老曲調煥發新氣象。
用電保障
點評: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門樓調,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基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基層群眾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內蒙古韓老五傳統文化藝術團將門樓調融入二人臺,摒棄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激勵奮發向上,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體現了與時俱進的良好發展勢頭。
蘸著歷史筆墨,書寫新的歷史。門樓調,這一獨特藝術,在與時俱進中,推陳出新、激濁揚清,以人民為中心,必將在文藝戰線上大放異彩。